Tuesday, August 25, 2009

华文难入门?

我是“外食者”,除了回家乡之外,一日数餐都是在外面解决。在马来西亚,食物非常多元化,不愁没得选择,有华人餐、印度餐、马来餐等等。我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华人茶餐室解决,就是那种一间店有很多档子的那种,有人称之小贩中心或熟食中心,还有一种是大排档,也方便我们这种“外食者”找吃。

打从大学毕业加入私人界正式工作,就留意到一种现象。多数的这些食档、餐馆等的老板都聘请外劳助手顾挡、点菜、打杂,甚至当起厨师,负责煮食。这些外劳起初很多都来自印尼,但后来也有越来越多来自越南的、缅甸的等。重点来了,我发现除印尼外其他国籍的外劳都会以简单的马来语甚至英语来沟通,但他们就是掌握不了简单华语(我在南马工作时)或广府话(在吉隆坡),点菜时有时还要比手画脚,他们有看起来似懂非懂拼命向你傻笑点头,然后食物饮料上桌时货不对办。脾气好者就此算了,要求多多者就跟外劳再比手画脚鸡同鸭讲大吵一番,这真多么的令人沮丧啊!有时心想,华人的语言可能真的难上手,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那些老板和外劳助手之间也以马来语沟通,我没听过有用华语或任何华人的方言来沟通的。

仔细思考,马来语和英语大概比华语或任何华人方言容易上手,但我觉得华语该也不难学嘛?这些外劳就是学不来。可能是华语声调太多吧,普通话有四个音节,广东话有八个音节,所以大概是与这些外劳母语的差距太大了,他们不得其门而入。其实,华语门槛高,但并非高不可攀,毕竟马来语英语生字一大堆啊!惟论日常简单使用,华语还是稍逊一筹,这我也不得不承认。

难怪马来西亚华语文市场日益缩小,我们自己都不坚持使用,我们自己都不以身作则教导不谙华语者。现在不是要教深奥的诗词之类的,而是教些入门的能应付日常生活普通会话之类就够了,这并非学不来。

来马外劳越来越多。餐馆助手是外劳、公寓保安人员是外劳、建筑物清洁人员是外劳、零售店收费员是外劳、建筑工人是外劳。外劳已经无处不在了,他们就像当初我们南来的阿公阿嘛般来这片土地耕耘,然后计划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代,极有可能是组成马来西亚的重要的一群,这是趋势,可以预见。

Sunday, August 23, 2009

再次到隆雪华堂

今日又再去了位于隆雪华堂的书展,只为了能听一个关于汉字方面的讲座,由赵善老师主讲。

我迟到了大概半个小时,刚好有幸听到如何教有效教小孩华文的环节。赵老师提出了三点:

1) 右脑学习。尽量由五官由外往内刺激学生右脑。

2) 从身边学习。老师以小孩做例子。如果要求小孩学习生字而不懂其意则事倍功半也。因该以小孩周遭的环境事务为学习对象,让教学生动有趣。例子有:一直小黄狗,等等。

3) 从象形字学起。该扩大学生的对汉字来源的想象空间。选出一堆汉字,逐一解析其字形来历等。例子有:手,然后老师举出一堆以手为部首的字如:放、拜、看等。

又上了一个有益的课程。感觉真棒!上个星期五因工作的不良情绪一扫而空!感谢友谊书斋办了这么一个演讲。


赵善老师正主讲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馬來西亞八大華教先賢史料展

今日前往隆雪华堂参观了友谊书斋所主办的八大华教先贤史料展。由于不熟悉当地路况,所以在离隆雪华堂不远处,看到有停车场就“吃”了。把车泊好了就走往对面的隆雪华堂。途中必须取道一座人行天桥,百里无人踪,超恐怖的。到了后才发现那边有大把车位!

进场后发现规模并不是很大,那些白纸板只占了礼堂一般的空间,其余的都拿来摆设书籍做起了书展。

由于最近我读过了一本由华研出版的书籍 -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人物 - 儒商篇: 创业与护根】,所以对诸位华社先贤对为维护华文教育的事迹记忆犹新。书中大部分人物今天的展览中都有,计有: 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林连登、林晃升。没展出的书中人物是: 陆佑、胡文虎、李延年、李成枫及郭鹤尧。

今日展览最让我难忘的部分乃李光前先生的生平事迹是以连环图方式呈现,内容丰富,简短精炼,一目了然,不识李光前先生者都能通过这些连环图迅速了解其生平。我发现好些有关李光前先生的故事并没出现在我所读的那本书中,所以我花了最久的时间看完整百多长的连环图。至于有关其他先贤的都是以贴纸剪报等方式来呈现,内容排列得都有点杂乱无章,没什么看头,我只看了几眼就转移目标了,也没真看清。而且那些内容都与【马】书中的大同小异,是以我利用剩余时间往书堆里埋。

看完了李光前先生的事迹,发现他的伟大竟不下于其岳父 - 陈嘉庚先生啊!我觉得他做人处事也圆滑兼认真得很,否则他没能这么容易受到各派人士的敬重!他不仅能保护并壮大了本土华文教育、也能成为本地首个获得苏丹(柔佛)册封拿督的第一位华人(李光前非常维护华文教育竟也受马来人尊重,庆幸他没得到和林连玉先生及严元章先生同样的下场)、更能为李光耀所邀请成为新加坡大学的校长(李光耀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华文教育破坏者!他毁了李光前有份协助成立的东南亚首座华文大学 - 南洋大学)!想想看这对普通人来说可真难于成事,由此可见李光前先生的一流手段!而且李先生的经商管理能力更是一流,现在在我家乡附近李先生于1930年代所创办的南益树胶厂竟还在操作着,公司制度完善由此可见。然后李先生更成立了慈善基金 - 李氏基金会,并捐出了其所有的南益股份与李氏基金,这可早了比尔盖兹数十年啊!李氏基金如今也还在操作着,数十年来造福了不少的人群,为社会贡献了不少!这可是李光前先生所留下的最伟大的资产啊!做人当该以李光前先生为榜样!

以下带来了好几张的照片:


李光前先生的南益公司成为先驱,率先于1950年代引进电脑。


李光前先生成为第一位被封拿督的华人。


光前先生往生后被中共封为:一代风范、万民楷模


嘉庚(左)先生、光前先生(中)及六使(右)先生三大南洋华侨巨头合照。


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合影。


嘉庚先生二战时期的著作 - 南桥回忆录。


有关陈嘉庚先生的书籍。


陈嘉庚先生。


严元章博士的妙论!


Sunday, August 16, 2009

脱氧核糖核酸

一天在翻阅报纸,刚好看到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部分,标题是XXX(一堆汉字)DNA XX(一堆汉字)等等。一旁的印度友人也看到了,问我为什么标题这么奇怪,中英参杂,我当场哑口无言。

DNA这英语词汇虽简单方便,但既然有了“脱氧核糖核酸”这中文译名,为何弃之不用,这令人费解。情况就如同弃“国民生产总值”而用GDP、采GPS而非“全球定位系统”一般,有违当初努力翻译相关外来词汇的人士的苦心。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在于那些译名都不够方便好用。我建议相关单位重新检讨那些不受欢迎之译名。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可能是再简化诸如“国民生产总值”之类的词汇,比如用“国值”代替“国民生产总值”。两个字数的词汇对媒体及公众来说都来得方便多了。

总好过让英语词汇泛滥于汉语世界中!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Disappearance of Iceberg off Alaska



It happened just within a year!!! Pciture on the left shows a large piece of iceberg in white color whereas picture on the right show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iceberg.


Tuesday, August 4, 2009

科技使汉字复活?

今日阅报,得知简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日本人倾向于在发短讯时使用汉字。其原因是片假名着实过于烦琐,打起字来得花不少时间,而汉字与之相比又快又简洁,短短数字就能表其意。

这趋势对促进汉学的发展有利,乃一大喜事也!虽然日语与汉语相差太大,但如果双方在汉字的字义上能达成共识,那么将有助于汉和两种文化的沟通。同样的,韩朝越亦能受益于此,在各方努力下,进而渐渐形成一个汉字文化圈 - 语言不通文章通,这并非是不可能的。那情况就如同文言文让中国广大地域操不同语言(客语、闽语、粤语、泸语等)的人能沟通一样。

然后在东南亚诸国华裔的推动下,渐渐使汉学散播于各民族间,新加坡有潜质能成为在东南亚汉学的桥头堡!长远的目标当然是把东南亚诸国并入汉字圈内。

谈到文言文,鉴于要极快的表达,人们在发短讯时也频繁文言文,这已是一种现象!当然,现代人文言文火候十足的是不多,所以所谓“火星文”也出现了,许多古字复活了,许多字被赋予新义了。

总而言之,中文简化对推广中文非常有用!容易的语言是必受欢迎的。这话可能不太客观,但容易确是受欢迎的众多因素之一。我认识的一些朋友有些都会说汉语但不会认汉字,有些则说写皆不行。汉字比起只有ABCD的英语的确难学难认难写,这难题有待汉语专家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