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莫為英語迷失了大方向

日前,中国过气政治人物丁肇星抨击当今中英夹杂句子之现象。笔者所见略同。

笔者认为,故能让华文更宽松,接纳各种译词,但决不能让拉丁字母渗透入内,成为华语的一部分。那太不伦不类了,华文会失去原有面貌矣!

当今,英语于各国教育体系为必修课,这乃为了良好的国际沟通,实非坏事,但却无效率,因各国,如中国,并无使用英语的环境,英语久无锻炼必生锈也,况且并非人人都是语言天才,能像胡适先生般深谙双语,运用自如。

当初学英语目的为师夷之长,以固国本,切莫为了硬攻英语反而弱了汉语,使软实力下降,本末倒置。

数月前,中国总理温家宝曾与网民对话,提到当年自学期间也勤学英语。温家宝已过七旬,比他年轻的下一代领导人,出洋与否,英语掌握能力想必更强,可见当今中国领导人,深受英语影响。

当年胡适先生,纵然英语一流,汉语也顶呱呱,他是当今学生典范也。

想当年全世界多少人各种族各宗教纷纷前往长安城甚至落地生根!他们甚至当上官僚学习官话!
情况犹如当今美国。盛唐不愧是盛唐!

日人,反而更尊重汉字,日人年年有汉字选举,这是尊重汉字的表现,是爱汉字的表现。

然后,有位华文爷爷,一生热心简化华文教学,让小学生更易习之,他一定深谙打从心里喜欢更甚于强迫学习的道理。

而数月前,有报导金发碧眼人物任华语主播,这有何不可?吾乐见之,就像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有个著名主播法里德查卡利亚(Fareed Zakaria)般,其英语纵使带有口音也名闻世界受到尊敬。

其实,今年多国祝贺华裔农历新年,前所未有。可见大国崛起有利全球华裔,而对海外华裔尤其明显。下一步是鼓起外族学习华文的兴趣。以大方心态接纳各文化精髓,融入并壮大,中华文明再度光芒四射有期。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部落格或布羅閣?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獲刊登于星洲日報溝通平臺 部落格或布罗阁?

马华文学老前辈陈雪风先生离世,各报悼文累累,送别陈老前辈。

某篇悼文提起陈老前辈曾自资出版《馬華文藝布羅閣》,该杂志主编更强调《布罗阁》非blog,布罗取传布收罗之义,与blog无关。

blog,是web log缩写,意译成中文为《网络日志》,部落格网站提供各功能,方便会员发布文章。而之前确实有《网志》这译名,不知怎么的,《部落格》及《博客》渐渐红了起来,备受广用至今。

笔者觉得,这《布罗》,用之取代《部落》,万万可行 ,无不可也。

笔者觉得,上好译名,意译为至佳。《部落格》是音译,单看字义,肯定不通,不知其为何物。《博客》更是不知所云。《布罗阁》反而有音有意,笔者浅见,比《部落格》好得多。

笔者在此建议以《布罗阁》取代《部落格》或《博客》,希望当局能考虑考虑。

陈老前辈又多留下一件宝物了。

方言有感

此文于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获刊登于《南洋商报》言论版 -  如是我说:方言有感•勇瑜


陈玉水前辈发表了《方言在华社还有未来吗》的文章,笔者读了受启发,也有些想法。

当年,先辈群涌本地讨生活。他们籍贯不同,语言不通,难于交流,不识字者更甚,因此之间隔阂重重,各籍贯间械斗更是平常事。

〔华语〕(普通话)一出,为先辈所乐见,因为,华语,顾名思义,旨在团结华人,华人在异邦,说同一种语言,能“即时”沟通,才能合力共事,一齐兴盛。本地某些人积极推广“马来语”的心态也是如此。

华语已有百年基础,广传于学府,惟某些地方方言仍然强势,如香港,如本地雪隆区或槟城。在这些地区,方言才是各华裔的通用语。

问题来了。

古代,人们纵然口操方言,但文字却是统一,众人皆以汉字书写,凡识字者,皆能读懂各文。汉字之妙,甚至能跨族裔,以之跟日韩越民族来个笔谈。

今天,文言文已被认定落伍,遭排斥。除非要读懂古籍,否则没人会花心思去精通之。当然,可能文言文真的难以掌握学习。而儒家文化圈之日韩越,更千方百计想摆脱汉字,设计出自己的文字。

香港广府话通行,进而衍生出了“粤字”,非谙粤语者所能明白。如“边个”这个词汇,以白话书写,君如不谙广府话,怎会了解其意思呢?台湾也盛产“冻蒜”这种词汇,不谙闽南语者又岂能了解?白话写方言,长久下去,会变成像日文般,同一个字却不同读音不同意义,这有可能。

复兴方言,很好,很应该,但要拿捏得准。方言太强势,如广府话之在香港,众人以白话文书写方言,只怕会像印度各州般,说不同语言,写不同字体。当然,一些古字该受纳入“华语”,如“汤”代表热水,典雅得多。

要嘛,就继续推广“华语”,不然,就恢复文言文吧。

Thursday, November 8, 2012

漢語热

据报导,澳洲为准备日后与亚洲各国融洽相处,打算在学校设立课程,教导各种亚洲语文,包括汉语。

真好消息也!

看看本国政策对华文教育之冷冷态度,比较之下,只觉世界真奇妙。

汉语要在世男更热更红,有数个需改善之处。

一为翻译速度。以英文为例,英文有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单词皆由这些字母所组成,再赋之于意义,故英语吸收新词灵活快捷,无论单词源自何种语言,一经拼音化,就能成为英文新词。中文词如“锅”之拉丁拼音就是一例。又或某新事物,如谷歌,其名乃各字头所组成,乃成一词。

汉字形义音并重,对于新事物新现象,除使用现有字合成新词外,就只有创造新字了,化学元素钾钸等等即是新字,沿用至今。故论适应新环境,中文不及英语快。中英文并存现象估计会持续多时,直至中华世界之科技文化独步全球。权宜之计,乃集合众专家,以极速翻译,进而统一译词。再开放给众人查询。

二是简繁之争。汉字数码化成功后,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都能显示,用户也能以各种输入法输入汉字。汉字有简繁两种字库,电子产品用户对此必不感到陌生。根据所需,时而输入简体,时而输入繁体。所幸某著名的网上搜寻器能识别简繁体,输入繁体字眼,查询结果中也能出现带有该搜寻字眼的简体文。虽是便利,唯终究还是烦了谙汉语者,也不利汉语学生。若各国或区(包括日韩等)能依据现实需要调整统一必能促进沟通做事也少了障碍效率理想。

其三。今日之教育偏向西化,其实中华传统知识如易经五行河图洛书等基本知识理应列入华小课程介绍给学生。举中华传统算术为例,自古亦发展成一套系统,与现代数学相比较注重实用性而没理论化,算法亦不同。其虽没象现代数学般举世所用,但让学生知道个大概也大有益处,毕竟唐朝科举也有算科。

第四。文言也是一宝,中华数千年各类书籍累累,浩瀚书海皆以文言为载体,古时中日韩等民众都能以文言“笔谈”!我们如不能读懂,或需靠人译成白话文,着实可惜。虽说白话文是大势所趋,日后亦会成主流,但是我们也不愿青年望文言而生畏,最终形成文化断层。